张维为为什么不受人待见(复旦人对张维为的评价知乎)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质疑张维为

现在很多人都质疑张维为是因为认为他在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论证比较空洞,同时他的节目没有了任何新意,并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最重要的是张维为说话太过于奉承,人们认为这样缺少了文人的清高,同时也并不真实。

张维为肯定不是一个完美的人,首先就是除了他对民主政治、基层政治的理解之外,对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论证,比较空洞,难有说服力。

其次作为一个媒体栏目,选题匮乏可能是一个宿命。他的节目车轱辘话太多,已经没有了任何新意。

最后就张维为的观点来说,很多人的确是认同他对中西政治差异的认知的,但是其他领域的论述,认为只能从表面做文章。讲得不深入,观点缺乏论证。

还有人认为张维为太过于逢迎,的确人们都喜欢说自己的国家好,但是作为知识分子的张维为公开说中央的好话那就是在故意逢迎。

对金灿荣、张维为、陈平等人,大家如何看待他们的言论

金灿荣、张维为等本土意识派学者的言论现在逐渐占据主流,尤其在年轻人中间广受欢迎,充分说明了中国国运正在上升,国势逐渐强大,国民整体的自信心开始起来了。

年轻人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最能追赶潮流,最具批评精神的群体。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在流行同样的文化,同样的价值观。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显与现在占据主流的西方社会不同的中国制度、中国文化思想能够被我们的年轻人普遍认同和肯定,不正说明了中国国家实力的渐趋强大、西方整体影响力开始式微了吗?

曾几何时,中国社会上流行的是各种对中国体制、文化和思想的批判,对西方世界一切的赞美歌颂,各路所谓公知把持着我们的舆论阵地。其中很典型的有一个就是高晓松,在他的节目中,对西方世界一切的那种仰慕谄媚、对本土东西的满眼不屑之情,隔着屏幕都快要溢出来。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综合实力日趋强大,我们的制度优势、文化思想优势开始逐渐显露出来,而西方社会发展停滞,各种缺点开始暴露。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本土意识派开始崛起,逐渐占据主流,金灿荣、张维为、陈平等就是代表人物。

现在有人认为他们过于夸大中国的优点,太过自信,没看到我们还有很多的缺点,还远不够强大。我想说正是由于之前太多的公知把持了舆论,不停地贬损我们自己,导致国人普遍有崇洋媚外的心理。现在随着时代发展,需要有人出来拨乱反正,让大家知道原来我们并不是一无是处,相反我们是有很强的优点的,我们要重新认识自己,建立该有的自信。他们只是顺应时代需要,完成他们的任务而已。

时至今日,我们应该认识到世界上任何一种制度和文化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其优点,也会有缺点,都需要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西方社会就是过于迷信自己的制度和文化,以为可以永葆先进,不用改革。如此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的后果,导致缺点逐渐放大,一步步走向沉沦。

同样的,我们的制度和文化也会有优点和缺点。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由于国运上升,我们的优点开始展露和扩大,但并不代表我们就是完美的。正确的心态应该是,既认识到我们的优点,也要看到缺点,知道必须不停地与时俱进,发扬优点,改革缺点,这样才能真正走向强大并长久保持下去。

张维为为什么让人恶心

张维为为什么让人恶心原因是:说过一些奇葩的言论、行为让网友反感。

发觉网上看不惯张维为的人还是挺多的,有人说他去过瑞士留学,清楚发达国家的福利,睁眼说瞎话,满嘴的主义,顶着国师的帽子做宣传,把爱国做成生意。有人说他以偏概全,说得美国好像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倒成了发达国家。还有人说张维为是瑞士国籍,不过就是搞宣传的等等。

为什么会有张维为这种人

张维为是中国人从自卑走向自信道路上的一个历史必然。矫枉须过正。历史会肯定他的价值。

就张维为的观点来说,认同他对中西政治差异的认知的,但是其他领域的论述,只能从表面做文章,讲得不深入,观点缺乏论证。就学历之传言来说,没有调查,但觉得这个跟节目质量没什么关系。

至于很多人说他逢迎,我觉得倒也未必。如果说他的观点都是违心的话,那么他的动机是什么?说中央的好话在现在的舆论环境下是没人叫好的,知识界也都是清高者多。在明知不讨好的情况下,敢于公开叫好的学者,是蛮值得敬佩的(轻喷)。总之,那怕有诸多论证很不严谨,那怕有很多对中国的褒奖颇为牵强。

张维为的《这就是中国》有两点不满的如下:

1、除了他对民主政治、基层政治的理解之外,对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论证,比较空洞,难有说服力。

2、作为一个媒体栏目,选题匮乏可能是一个宿命。如今这一栏目已经奔百集去了。车轱辘话太多,已经没什么新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