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明末的美好生活和明末之全面战争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明末的美好生活以及明末之全面战争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明朝是平民建立的朝代,为何又被平民终结
每当说起明朝,史学界总是争议不断。276年的国祚,既有铮铮铁骨的不屈不挠,也有昏暗不堪的昏君昏臣。相比较与其他朝代,它与众不同。没有像纣王那样的暴君,也缺乏秦桧那样的佞臣。但是恰恰就是这样的"三无朝代",却延续了276年之久,直到在崇祯十七年出现压弯它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临。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当崇祯皇帝在煤山上望着烽烟四起的北京城,也许他会痛恨,为什么存活了276年的王朝到最后是一副烂摊子,殚心竭虑十七年却换来了亡国之君的称号,于地下将以何颜面来面对列祖列宗。他尽力了,在哥哥死后就被匆忙推上王座。面对着这伤痕累累的江山,他做到了一切。曾经的三呼万岁早就是昨日浮云,城门外的炮火声更像是改朝换代的悲歌,而崇祯,不禁陷入了反思:朕非亡国之君,事事皆亡国之像。
他是悲哀的,也是可怜的。但大厦将倾,岂是一人之罪。
历朝历代,都有贵族,但明朝格外多。自开国以来,明朝的社会分为三大股势力,皇族、士族、平民。规定皇族不交税,同时明朝有各个朝代厚的皇族分封制度。根据史学界推断,明朝皇族繁衍到了崇祯年间人数多达十万人。什么概念?国家在边关的驻扎士兵不过如此。也就是说,这十万人需要国家来养,且不能产生任何效益。
如果养也就罢了,给足钱就行。但是到了明朝后期,皇族占有了全国超过40%的土地,而这些土地是免税的,无可避免的导致了税收下降。明朝初期80%的土地都是有税收的,到了崇祯时期只有不到20%土地能够征税。换句话说,诺大个国家,需要用20%的土地养活100%的人,还不算各种军费开支。说皇族伸手要钱,一点不为过。
在说天灾之前,先科普一个知识,明朝末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小冰河时期,也就是说,那时候的土地长出的粮食会比其他时候的亩产量都少。这就为日后的灭亡埋下了祸根。作为小农经济的封建王朝,粮食是根本。有了吃的,大家都能过的安生。军队、百姓都需要吃饭。然而明朝末年,几乎年年都在为救灾忙活。
崇祯元年,北方大旱,寸草不生
崇祯三年,西北大饥荒
崇祯六年,陕西蝗灾
崇祯十三年,大疫,暴发传染病,十有八九死亡,南北大荒,尸体堆积得整条河都是
崇祯十四年,书中记载,"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或一家数人并死。
崇祯十六年,京师发生腺鼠疫,京师人口死了4成。
几乎年年在闹灾荒。种的粮食都不够救灾的,更别说其他了。
东林党,历史上常常被提到的一个组织。说起这个组织,简而言之就是一群所谓的饱学之士,成天高谈阔论,不做实事的人。从古至今,无论在企业还是其他地方,最怕耍"嘴炮"的人。不会做实事,只会侃侃而谈,拿不出实际解决办法。东林党就是这类人。
明朝的文官集体是一个可怕的群体,特别到末年更是以东林党为首。顶撞皇帝,藐视权威。这些人代表的是江南士大夫的利益。朝廷没钱了,自然需要去各种追缴税收。作为国家最富庶的地域江南自然首当其冲。东林党的人不乐意了,凭什么收我们的税?于是集体威胁皇帝,各种狂轰滥炸。皇帝怕了,只能从百姓身上加税。但是百姓本身就穷,还要继续加,岂不是把人往绝路上逼?当李自成主动议和,要求皇帝封他为西北王,并拿出钱犒赏军队,就承诺立即北上消灭后金时,东林党强烈反对,抱着祖训怒斥皇帝,称李自成是反贼流寇,不可招纳,果断拒绝。但只会一味反对,却拿不出解决办法。最终的结果就是北京被李自成攻占。明朝正式灭亡。
更可笑的是,这群所谓的饱学之士在破城之日纷纷向李自成投降,这与他们的仁义道德大相径庭,一个国家的高官都是如此气节,这简直的可悲可笑。
在明末,最有威胁的就是两股势力。东北的后金和西北的李自成。北京恰恰夹在二者之间,犹如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既要预防后金的入侵,又要与李自成周旋。长城的失修导致后金常常到北京骚扰,一旦北京有问题,那么辽东的军队就要回来。长途奔袭,军队疲惫不堪。西边李自成又虎视眈眈。当初的第一大将袁崇焕因为反间计被斩首,洪承畴和祖大寿投降后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缺少了有能力的军事指挥官,再厉害的军队都犹如乌合之众。
image.png
备受争议的崇祯皇帝,虽说不是昏君,但能力确实不够。从教育方式来说,明朝皇帝几乎由太子产生,太子作为储君,接受的是如何做皇帝,管理国家的课程。但是崇祯作为藩王即位,他不懂。从小没有学过如何做皇帝,不懂其道。执政只能依靠个人判断。
我们来看看他在位17年里的政绩:更换了19位首辅,处死17位尚书和11位总督。这就是典型的不懂为君之道做法。
作为一个领导,频繁更换管理层,这对于国家是致命伤害。往小了说,执行者的能力参差不齐不说,还影响办事效率。大了说就是领导心浮气躁,过于激进。如果一家企业,老板没有足够的魄力和能力,遇到事后过于急躁,以为频繁更换手下的人就能解决办法,那这样的企业就会出现一种极端。执行者今天下达的命令,也许明天就下台。然后下一任换一种命令,下面的又要再执行。国家运转机制就会混乱不堪,无规可守。
明朝276年的国运在1644年走向了终点,它的灭亡是偶然也是必然。可以说是各方面的原因。气候、人力、皇帝都应该负责。但时光不可追溯,历史总能铭记。我们分析的同时,或许在其中能找到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小兵的美好生活小说类型的书
有关写小兵的美好生活的小说类型的书有《大汉帝国风云录》《明末边军一小兵》《战国魏武卒》《混在三国当军阀》《天下》等等。
1、《大汉帝国风云录》
三国文神书,小说以豹子李弘以一个奴隶的身份救出鲜卑大帅,逃回大汉,由一个普通士卒开始,李弘与朋友战友的情谊,与敌人的浴血厮杀,与几位佳人的感情纠缠,与整个大汉命运的关联,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扭转着整个天下的局面。
2、《明末边军一小兵》
穿越明末边军一个戍兵,为了不留金钱鼠尾辫子,杀来往边郡劫掠的蛮子,一步步壮实自己的班底,真的可以说是从一个最低下的一个人慢慢成为顶峰上的人,真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后的结局也十分好,处理得不错。
3、《战国魏武卒》
主角穿越成一个小伍长,从底层爬起,然后马上立了功打脸了小人然后就一下变成了屯长,算是很快升官了。魏国面临被秦覆灭的糟糕结果,主角因为身份是魏武卒中的一员,所以秦人不可能会放过他,为了生存,也因为前世愤青的性格,毅然决然地决定选择和秦始皇对着干!
4、《混在三国当军阀》
不同于其他书的普通或者良好开局,本书是地狱开局,一出来就是黄巾小兵,没有王霸之气,没有老爷爷护身,只有乱世求生!男主穿越成为一名黄巾兵,带着八百流寇纵横中原,将官军玩弄于股掌之中。
5、《天下》
主角穿越到唐玄宗时期,从小兵崛起到节度安西,再到登基为帝,高月带你领略高昌、碎叶风光,亲历大唐与阿拉伯帝国的怛罗斯之战,最后平定安史之乱。这书中历史上有名有姓的英雄,虽不如张飞关羽般为世人所知晓,但在这里却更显得他们有血有肉!
明末可以和戚继光比肩的名将何可纲,如何评价他的悲壮人生
何可纲:
何可纲为袁崇焕旧将,天启六年宁远大捷,因功进都司佥书,岁省饷百二十万有奇。袁崇焕在给崇祯皇帝的奏疏中,这样赞美何可纲——可纲仁而有勇,廉而能勤,事至善谋,其才不在臣下。臣向所建竖,实可纲力。请加都督佥事,仍典臣中军。”袁崇焕死后,何可纲率军驻守锦州、宁远、大凌河要塞。
悲惨的结果:
何可纲前期的生活经历,史书上记载非常少。很大可能并非通过科举之途而晋升,而是从军之后,由一名小卒做起,逐渐成为边关的优秀将领。
早在袁崇焕当宁远道时,何可纲就是他属下,并且跟随袁崇焕取得宁远大捷的辉煌战果。何可纲很有战略眼光。当袁崇焕擅杀毛文龙时,他就曾经说:“生文龙,国不幸;用文龙,朝廷不幸;杀文龙,公不幸。”
当袁崇焕被朝廷凌迟之后,何可纲归属于祖大寿麾下,成为其副手。崇祯四年,祖大寿打算在大凌河筑城,让锦州多一道屏障。可是还在修筑的过程中,皇太极的骑兵就赶到了,仓促之下,祖大寿只好退回没有完工的大凌河城坚守不出。此时,大凌河没有多少粮草,更没有多少兵马,八旗军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
祖大寿带领明军做过几次突围,都无功而返,只能在城中静待援军。援军也确实来过,而且不止一次。松山守军两千人,总兵吴襄、宋伟率领的六千人,曾经三次靠近大凌河城。皇太极却拿出了汉人经典的围城打援的战略,三次击败援军。这让大凌河城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更令人绝望的是,城中的粮草已经消耗殆尽,战马也被屠杀吃掉了,最后发生了可怕的人吃人的局面。大凌河本来就是要塞,房屋很少,都被拆掉当柴烧,到最后连人骨头都用来烧人肉。
这就是《清太宗实录》记载的:大凌自八月初六日受围,直至十一月初九日始溃,百日之厄,炊骨析骸,古所没有。可见大凌河确实已经到了支撑不下去的时候。此时,后金也多次放出消息要求大凌河全军投降。
最开始,祖大寿、何可纲的意见一致。因为以前阿敏屠城的印象太为深刻,何可纲认为,战死是死,饿死是死,投降也是死,还不如选择前者,留下一个忠义的好名声。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饿得毫无力气的军民逐渐开始动摇了。在农历九月二十四日,明朝第四次救援,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救援开始了。监军道张春率领四万人来到大凌河。可是这四万人,除了最初打了一点小胜仗以外,最后还是被八旗军击溃。
从此,明朝算是放弃了大凌河。于是,祖大寿只好投降,其余的将领也默不作声。然而何可纲却死活不同意,祖大寿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亲自将何可纲绑到后金人面前处死,以表明自己的诚意。
史书记载他“颜色不变,亦不发一言,含笑而死。”。可怕的是,他刚死,城中的饥民一拥而上,将英雄的遗体分而食之。
当然,祖大寿这次投降也确实是假投降,他找了个机会,逃回了大明。在写给朝廷的奏报上,祖大寿辩称何可纲是因为感激朝廷的恩惠,在危难的时候,主动献身给饥民。
后来,明廷直隶巡按王道直查明情况,上书说:“凌河之困,独副总兵何可纲,大骂不屈,死无完肤。据《清太宗实录》卷十描述:何可纲临刑前“颜色不变,不出一言,含笑而死。城内饥人,争取其肉。”虽然何可纲确实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忠义的道理,但是何可纲死得极惨。
关于明末的美好生活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