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邵公谏弭谤原文翻译古诗文网)

周厉王止谤的翻译

翻译:

厉王残暴,国人指责国王。召公告诉说:“民众不堪忍受现在这样的生活啊!”厉王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监视指责的人。(谁)被告发,就杀死他。国人没有敢说话的,道路上(见了面)用眼睛(互相)打招呼。

厉王很开心,告诉召公说:“我可以制止指责啊,都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样是阻隔它们啊。防民众的口,比防川水更难。河川堵塞然后溃堤,伤害的人必定更多,民众(的怨恨)也是如此。

所以治理河川的人挖开迂塞让水按照所引导的(方向)流泻,治理民众的人让他们发言宣泄。所以天子听政,让公卿到列士献诗。

瞽官献曲(民间歌谣),史官献(记载古王事迹的)书,师官读箴言,瞍官念赋,蒙官诵读,百官劝谏,百姓(口耳)传言,(国王身边的)近臣尽力按法度约束(国王),亲戚作为补救帮着察看,瞽、史官(的职责)是(用歌谣和史实)教诲(国王),老师整理这些,然后国王对它们进行分析决策,这样(国王)事情做得就不会谬误。

民众有嘴,如同大地有山川,财物使用的事物(都是)从这出来的,如同它有便于繁衍的肥沃的低湿原野,衣服食物在这里生长(出来)。

口用语言说出来,(政治的)好坏在这就(显)出来了,施行好的(政策)备有(以前)失败的经验,这些就是用来增加(国家)财物、(民众)衣食的基础啊。

民众心中所想的就从口中说出来,好的就施行怎么可以堵塞啊?如果堵塞他们嘴,那又能堵多久呢?”厉王不听,在这时国人没有敢说话的,三年后,(厉王)就被流放到彘。

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此文出自春秋·左丘明《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周厉王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任用佞臣,封山占水,不让人打柴、渔猎,断绝广大民众的生计。他还增加平民的负担,对邻邦进行不义的征伐。他倒行施,横征暴敛,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也引起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这篇文章叙述周厉王凶残暴虐,对民众的压迫、剥削无所不用其极。到头来,终于被民众驱逐、流放。第一段点明事情的起因在于厉王弭谤;第二段由此引出召公的劝谏之辞——反弭谤;第三段交代弭谤的自然结果,又验证照应第二段谏辞。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修辞设喻。“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说明人民的意见不可阻塞,无法壅蔽。如果暴虐无道,一意孤行,甚至以杀人相威逼,尽管暂时使人“道路以目”,敢怒而不敢言,但终将“川壅而溃”。

“前喻防民之口有大害”,“后宣民言有大利”,全文妙在善于运用比喻,贴切巧妙,论证生动,笔意纵横,浑然一体,极尽行文变化之妙。

这篇文章“谏词只天子听政一段”,这是“在道理上讲”的,而其余“俱是在利害上讲”,笔法十分新警。

前后叙述描写,紧紧扣住国王与民众,如以“王虐”、“王怒”、“王不听”为一条叙事线索,和民众的“谤王”、“莫敢言”、“流王于彘”一条线索,交织对立,叙事有序,起伏照应,极为精细。

作者简介:

左丘明(约前502~前422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孔子编订六经,左丘明为解析六经之一《春秋》而著《左传》,亦著《国语》。《左传》《国语》两书记录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被史学界推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的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翻译:

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百姓心里考虑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将能维持多久?”厉王不听。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召公谏厉王弭谤对照翻译: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百姓心里考虑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将能维持多久?”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厉王不听。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请采纳谢谢

召公谏厉王弭谤标题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标题翻译: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

召公谏厉王弭谤出自《周语》。《召公谏厉王弭谤》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文字简明,结构严谨,全文寥寥数百字,就扼要记述了召穆公劝谏周厉王停止“卫巫监谤”未成,终致国人起义、厉王被逐这一事件的始末。

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厉王这个刚愎自用的暴君形象,深刻地指出企图用铁血政策、特务政策去钳制子民之口,其结果必将导致土壅川决的结果,“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也给后世人敲响了警句。

散文是一种以散漫、自由的形式来叙述和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与诗歌相对,散文通常以平实的语言,较为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情感、理念和观点,注重情感的抒发和人类生活的描写。

散文的形式多样,可以是故事性的叙述,也可以是抒情、议论或描写等不同风格。它可以涵盖广泛的主题,如自然景观、人生哲理、社会问题、历史事件等,因此具有很大的表达自由度。散文不受严格的格律约束,作者可以自由运用语言和结构,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散文的写作风格可以是简练明了、平实自然,也可以是华丽辞藻、情感充沛。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引导读者思考和体验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意义。散文作品常常小而精,富有感染力,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家,如鲁迅、钱钟书、朱自清等。他们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触动了无数读者,并成为经典之作。散文是一种自由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形式,通过语言的力量传递着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思考。它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带来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