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隶书书法欣赏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隶书书法欣赏以及隶书五言对联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隶书书法优秀书法作品图片欣赏
在漫长的书体发展演变中,中国书法经由甲骨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依次形成,造就了中国书法璀璨多姿的艺术殿堂。而其中的隶书书法又是书法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隶书书法优秀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隶书书法优秀书法作品欣赏
隶书书法优秀书法作品图片1
隶书书法优秀书法作品图片2
隶书书法优秀书法作品图片3
隶书书法优秀书法作品图片4
隶书的创作知识
章法形式多样,主要有横成列、竖成行或横不成列、竖成行等,具体地说,一类是纵横均有规则的排列,有界格或无界格,以整齐为美,楷书、隶书、篆书多用这种章法;另一类是行距有规则,字距无规则,上下相连,左右错落,行书、草书多用这种章法。
隶书创作有一定的格式,如:中堂、条幅、对联、方斗、横轴、匾额等。我们可以根据字的大小、多少选择相宜的格式,安排好主题部分和题款部分的位置。格式的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质量。
一、创作幅式
1、直式
包括“中堂”、“条幅”、“对联”、和“条屏”等。“中堂”因挂于中堂正中而得名,它的大小一般是四尺整张宣纸,如四尺宣纸对开直裁,单幅竖写的叫“条幅”,文句对仗、大小相同的两条就叫“对联”。大小相同、四幅合一的则叫“四条屏”。
2、横式
包括“横幅”、“横披”、“横匾”和“长卷”等。横式是相对直式而言的,其名称又因幅式的大小和字的多少而各异。如“横匾”,一般四个字的最多见,而“长卷”因尺幅长、文字多而得名。
3、扇式和方式
扇式包括“团扇”和“折扇”,扇式作品一般带有装饰性,因此尺幅较近于实物的大小,而方式作品,又称“斗方”,二尺纸以内见方的最为常见。扇式和方式作品如用镜框装配,一般较适宜在现代楼房居室中悬挂,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由于各种幅式具有各自的特性,因此初学者最好根据幅式的大小和文字的多少进行计算和安排,这样书写时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作品的“一气呵成”。
二、创作要求
1、从右到左
按照传统书写的习惯,作品无论是横式还是竖式,书写时都从右到左,并且起首不空格,诗词文句不用标点符号。
2、大小适宜
篆书、隶书、楷书作品,一般字形的大小相对要均匀,而行草、草书作品,字形的大小要有变化,避免雷同,增加感情趣味。另外,书写时应注意字不能越写越大或越小,尤其要区别比较正文与落款字的大小异同。
3、间距得当
一般地说,楷书的字距等于或小于行距,隶书的字距大于行距,而行书、草书、篆书的字距都小于行距,这是由各种书体本身不同的字形特点所决定的,因此书体与章法密切相关。另外,作品的上下左右都应留边,作品的末一行应尽量避免上面只留一个字或下面满字封底,要使布局协调舒适。
4、对准中线
无论哪一种书体,每一行字都有一条中线。中线其实就是一行字的“气脉”。初学者可以书写前,在纸上把每一行字的中线折好,这样便于每一行的字首尾相应,使“书为心画”体现的淋漓尽致。
5、繁简统一
书法作品使用的文字大多是繁体字,随着简化字的广泛应用,不少书法作品也采用了简化字。尽管文字的繁与简并不是书法艺术的本质,但是书法作品却要求风格统一。因此繁体字与简化字不能在同一幅作品中随意混用。
6、随机应变
一幅作品中,遇到相同的字时,最好有变化,如《兰亭序》中的“之”字,各有形态。遇到字的主要笔画连续相同时,也要有变化,如隶书中的波和行,草书中的长竖等,不能接连出现;遇到因字形的大小、宽窄使笔画难以上下、左右伸缩时,则要改变字的笔画,因势利导,顺势避让穿插。在整幅作品中,还应注意墨色浓、淡、枯、湿的变化。
隶书的特点.
隶书的特点包括:
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2、起笔蚕头,收笔燕尾。
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3、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4、变画为点,变连为断。
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
此外,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5、强化提按,粗细变化。
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
扩展资料
临摹范本:
1、《曹全碑》
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年)。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
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1956年移入陕西省西安博物馆碑林保存。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2、《张迁碑》
亦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无盐(治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代出土。张迁碑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
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
3、《礼器碑》
中国东汉重要碑刻。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等。东汉永寿二年(156年)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身高1.5米,宽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
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金石家评价甚高。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
4、《汉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
是漠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最佳范本之一。
5、《史晨前后碑》
前碑全称《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年)三月。十七行,行三十六字。碑文记载当时鲁相史晨及长史李谦奏祭祀孔子的奏章。
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刻于建宁元年(168年)四月。十四行,行三十六至三十五字不等。此碑为东汉后期汉隶走向规范、成熟的典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隶书
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草书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扩展资料: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
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篆书体(包含大篆、小篆)、燕书(包括燕行)隶书体(包含古隶、今隶)、楷书体(包含魏碑、正楷),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书法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