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甫洛夫的狗什么梗
巴甫洛夫的狗的意思是经典条件反射,通常用于指用来形容一个人反应不经大脑思考,如对逻辑思辨的抗拒。
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反射。狗能够对食物自然而然的分泌唾液,此时巴甫洛夫将食物看作非条件反射刺激(US)、唾液分泌看作非条件反射反应(UR),并将两者的关系称为非条件反射反射。而如果在提供食物之前的几秒钟发出一些作为中性刺激(NS)的声响,将会使得这个声响转变为条件反射刺激(CS),能够单独在没有食物的状况下引起作为条件反射反应(CR)的唾液分泌,两者的关系则被称做条件反射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的介绍
是一种关联性学习。俄罗斯心理学家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将这种产生条件反射行为的学习形态描述为“动物对特定制约刺激的反应”。最简单的形式,是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的接近律,也就是当两件事物经常同时出现时,大脑对其中一件事物的记忆会附带另外一件事物。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一开始的重点放在反射行为或是非自愿行为。任何一个反射都是中性刺激与产生的反应两者的关系。近几年来对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所做的反射限制被抛弃,且自愿行为的条件反射刺激也成为重要研究。
巴甫洛夫的狗是啥理论
巴甫洛夫的狗,形容人反应不经大脑思考对逻辑思辨的抗拒。巴甫洛夫发现并开辟了一条通往认知学的道路,让研究人员研究动物如何学习时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所有这些都要归功于流口水的狗狗。
巴甫洛夫是一个德国的心理学家,他用狗来做了一个条件反射的实验:他每次给狗喂食之前,都先摇动一个铃铛。久而久之,狗学会了把铃铛当做进食的前奏。后来,只要铃铛一响,不管有没有食物,狗就会开始流口水。这就是巴甫洛夫著名的条件反射理论。所以巴甫洛夫的狗可以理解成不经过大脑的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狗、薛定谔的猫、科勒的猩猩…都是什么意思呢
著名的豆瓣小组“科学松鼠会”里有网友提出,应该将科学用于“追女”:“据我多年观察,找不到女友的男生反而是高学历,因为高学历的男生大部分不会玩,不会哄女生。那些学历不高的男生,大部分反而很会追女生,因为他们会玩,懂女生的心理。科学宅男,让我们想想追女生的方法吧!这个问题很现实,不是基础科学,而是应用科学。”
此号召出炉之后,就有人立刻引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称这个理论同样可以用来追女孩子,并将之命名为“巴甫洛夫把妹法”。
巴甫洛夫
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1849年9月26日—1936年2月27日),俄罗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1904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是第一位在生理学领域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具体做法如下:“每天给你那位心仪的女孩的抽屉里都放上精心准备的早餐,并且保持缄默不语,无论她如何询问,都不要说话。如此坚持一至两个月,当女生已经对你每天的准时早餐习以为常时,突然停止送餐,她心中一定会产生深深的疑惑及失落,同时会满怀兴趣与疑问找到你询问,这时再一鼓作气将其拿下。”
薛定谔把妹法
薛定谔
埃尔温·薛定谔(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发展了分子生物学。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苏黎世大学、柏林大学和格拉茨大学教授。在都柏林高级研究所理论物理学研究组中工作17年。因发展了原子理论,和狄拉克共获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又于1937年荣获马克斯·普朗克奖章。物理学方面,在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波动力学。由他所建立的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中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基本定律,它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大致相似于牛顿运动定律在经典力学中的地位。
“薛定谔把妹法”的灵感来自于著名的物理学假设“薛定谔的猫”。它是建立在巴甫洛夫把妹法之上的升级版。
具体做法如下:“每天早上,你拿出一个硬币抛掷,让伟大的随机性来决定今天是否给女生送早餐。这样,当妹子每天打开抽屉之前,都不知道是否有早餐,而早餐的有无乃是一个独立随机事件,完全无法推测。每天的早餐对于与生都是一个未知的神秘存在,女生将逐渐为这一神秘的现象所吸引,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对送餐人产生极大的兴趣,你在她的心中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对“薛定谔把妹法”的总结是:“这个谜一样的男子,这一刻薛定谔附体,带着量子论般深沉的哀愁,让她从此不能自拔。
海森堡把妹法
另有网友提出,追女孩这种事情,不能少了海森堡,根据“测不准原理”,提出了“测不准把妹法加强补丁”。
海森堡
沃纳·卡尔·海森堡(1901年12月5日—1976年2月1日),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主要创始人,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量子力学是整个科学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他的《量子论的物理学基础》是量子力学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鉴于他的重要影响,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海森堡名列第43位。
他的把妹法具体实施起来:是在“薛定谔把妹法”的基础上计入更多折磨人的不确定因素,让女生心有牵挂,又吃不好饭:“如果抛硬币的结果为当天不送早餐,那么就拍一张本来可能送出的早餐图,显示清楚各种食物、饮料、水果的搭配,包括原料表和营养成分表,放在妹子的抽屉里。如果抛硬币的结果是当天送早餐,那么就将准备好的早餐放到搅拌机里,打碎搅拌均匀成糊状,并包好放在妹子的抽屉里。这样一来,女生要么吃得到早餐,但不知道吃的是什么东西;要么很清楚今天早餐食谱,但是吃不到,进而对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有了更深的体会。一颗扑通扑通乱跳的芳心就这样在物理学的强大引力场下被俘获了。”
总结下来,海森堡加强补丁的目的就是让女生每天都被早餐折磨,情感上则更容易对送早餐的人产生依赖,最终心理崩溃,扑向科学家的怀中。
巴甫洛夫的狗讲的什么
内容如下:
《巴甫洛夫的狗》: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用狗做了这样一个实,每次给狗送食物以前打开红灯、响起铃声。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铃声一响或红灯一亮,狗就开始分泌唾液。狗狗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只要打开红灯或想起铃声,它就认为有食物。
这个实验发现条件性的反应,不仅体现在生理上,还能体现在心理上。身体上的疼痛,或者是某个危险出现时,会非条件性地引发害怕、焦虑的情绪。如果在疼痛或危险发生时,一直伴随某个刺激,重复几次后,即使没有疼痛或危险,一旦这个刺激出现,也会条件性地产生害怕、焦虑的情绪。
《巴甫洛夫的狗》实验意义:
一方面,巴甫洛夫在生理学方面的严谨的实验方法,比如控制变量、科学测量数据等,引用到心理学,使心理学慢慢脱离主观的哲学思辨,慢慢成为一门真正的实验科学。一方面,“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倡导的运用实验、数据的方法研究心理学,也根植于这个实验。一方面,巴甫洛夫将生理上的条件反射,上升到了心理学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