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谁呢
一句话,成语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东晋名相谢安。
东山再起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其本意是指一个人退隐后再度出山为官担任要职。也常常比喻人失势后,重新恢复权势。
东山再起的主人公谢安,陈郡阳夏(今河南周口市太康县)人,出身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官至典农中郎将,祖父做过太子少傅,父亲任吏部尚书。满门高官,谢安妥妥的是一个“官后代”,他自己也学识渊博才华横溢。
人各有志,谢安就像《红楼梦》的贾宝玉对仕途不感兴趣,又像现代人喜欢追求“诗和远方”,干了一个多月小官就跳槽不干,跑到浙江绍兴上虞西南的东山,隐居山林。他成天呼朋唤友游山玩水吟诗作对江边钓鱼,大书法家王羲之是他好友。上虞是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的故里。这样一种快活无忧的生活,活脱脱当代诗人海子的那个金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谢安优哉游哉,乐不思蜀,早把当官这回事抛到九霄云外,朝廷多次召他入朝任职,他就是不去。
谢安在东山一直隐居到公元360年,41岁时终于出山了。
他之所以东山再起重出江湖的原因,传说是受到了一个李姓歌女的刺激。有一天闲聊,歌女问:“谢公,要想救国安民,必先做到什么?”谢安答:“必先积蓄其德义。”歌女说:“德义不厚却想救国安邦,乃伏而舔天也!”——伏而舔天的意思是伏地以舌舔天,比喻所行与所求不一致,无法达到目的。歌女说罢,突然拔剑刎颈,血溅花叶倒地身亡。谢安悲痛至极,深受刺激,男子汉大丈夫还不如一个卖唱女子,他怀抱歌女仰天长啸:“安不如一个纤弱女子也,羞矣!”
谢安决定接受朝廷召唤,重新入仕为官。他一出山就干了几件大事:第一件就是安抚住当时朝廷权势滔天、怀有篡位之心的大将军桓温,维护了东晋皇权统治和社会稳定,避免了内乱,功劳巨大。第二件是公元383年,前秦大帝苻坚率八十万大军进攻东晋。在淝水之战中,谢安调兵遣将指挥有方,以少胜多大败苻坚大军。
淝水之战是谢安东山再起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以少胜多的典范。谢安几次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保住了东晋王朝。
谢安指挥淝水之战的时候,并不在浙江上虞的东山,而是在都城建康,因思乡心切,他离开上虞来到建康,便在建康的一座土山上,仿造上虞的东山建造亭台楼阁,并把这座山改名为东山。谢安东山再起建功立业的辉煌事迹,引得历代很多诗人如李白、苏轼等都曾来东山赏月,凭吊谢安,并留下著名的诗篇。如李白的《东山吟》,怀念之情跃然纸上。因为有诸多文坛大咖的加持,谢安重出江湖就为东晋建立了不世之功,东山再起也成了人们形容一个人退隐后,再度出山为官担任要职的成语典故,口口相传千百年。
东山再起是指历史上哪位人物
东山再起指的是晋朝的谢安,出处是《晋书·谢安传》,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古时,指出山为官,为褒义词。
东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谢安,他不仅才学很高,而且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字。谢安不愿意做官,开始他做个著作郎,不久便以病为理由辞官。他隐居在浙江会稽上虞的东山,经常与王羲之游山玩水,写诗作文。朝廷,召他做吏部郎,他拒绝了。
后来,朝廷的征西大将军、明帝司马绍的女婿桓温,请谢安作司马,他不得已才答应。这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扩展资料:
升平四年,谢安应征西大将军桓温之邀担任他帐下的司马,谢安从新亭出发,百官都为他送行,御史中丞高崧对他开玩笑说:“足下屡次违背朝廷旨意,高卧东山,众人常常议论说,谢安石不肯出山做官,将怎样面对江东百姓!而今江东百姓将怎样面对出山做官的谢安石呢!”
谢安深有愧色。他到桓温的府第,桓温十分高兴,二人畅谈。离开后,桓温对左右说:“你们是否见过我有这样的客人?”后来,桓温去谢安的住处,正碰上谢安整理头发。谢安性情迟缓,许久才理罢,让侍从取来头巾。桓温制止说:“让司马戴好帽子再相见。”桓温就是如此器重谢安。
升平五年,在桓温即将北征时,谢万病逝,谢安乘机投书请求奔丧,离开了桓温。不久,被任命为吴兴太守,他在任上声誉一般,但离开后便为众人所怀念。其后被征召入朝,担任侍中,又升任吏部尚书、中护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东山再起
东山再起这个典故出自哪个历史人物
出自谢安。
东晋时期的谢安,少年时候就很聪明,不仅学识很高,而且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字。谢安年轻时不愿意做官,任著作郎不久便以有病为借口辞官归家。
隐居在浙江会稽的东山,经常与王羲之、许询等一起游山玩水,写诗作文。朝廷知道他很有才干,征召他做吏部侍郎,也被他拒绝了。
后来,征西大将军、明帝司马绍的女婿桓温请谢安做司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谢安只好答应,这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
在谢安将要出任的那天,朝廷的官员们都前来送行。这时有位中丞名叫高菘,同他开玩笑说:”你过去高卧东山,屡次违背朝廷旨意,不肯出来做官,想不到今天到底出来了!“谢安听了这话,感到羞愧。
扩展资料
1、词义
再起:再次起来做官。从隐居的东山出来再次做官。喻指被重新启用。
2、用法
原用来比喻辞官隐退后再度任职。现在多用来比喻失败后,恢复力量再干;或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与”卷土重来“近义。
3、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晋书·谢安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山再起
"东山再起"是指哪位名人
"东山再起"是指晋朝的谢安。
典故:
江宁的东山原为土山,据说是当年小秦王赶山塞海神鞭鞭方山时掉下的一撮土,取名土山。吴开始建都于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后筑石头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吴国(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为孙权所建立,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公元222年孙权称王,229年正式称帝)。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
公元383年8月,前秦符坚率百万大军南下伐晋。此时的皇帝想起了谢安,决定重新启用他,就派员到东山,封他为征讨大都督。宰相肚里能撑船救国要紧,谢安没有推托,他回到朝廷调兵遣将,上下整顿,赏罚分明,官兵一心,要与符坚决一死战。
不多久,符坚的人马打到了淮河、淝水,只要一过江,东晋难保,谢安心中有数,凭东晋的八万官兵跟符坚硬拼尤如鸡蛋碰石头,他坐阵东山,临危不乱,精心排兵布阵,并把自己的侄儿谢玄也派到前线去打仗。
他侄儿临走前想探听这个仗怎么个打法,谢安只说了一句话“朝廷自有安排”。谢玄心里没底,第二天又派人来听口风,谢安呢,就拖来人下棋,一直下到天黑,打仗的事一字未提,到了当天半夜时分,才掏出将帅名单,摆出了他的“八卦阵”。
淝水那里战事拉开,谢安仍稳坐东山跟人下棋,敌人果真中计,大败而逃。喜报传来,谢安接过一看,二话没说,还下他的棋。客人等不及了,都围过来听消息才知道前方打了胜仗,谢玄立了大功,在场的人无不佩服谢安沉得住气,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淝水一仗,救了东晋,谢安被封为三公之上。因为他东山闲居以后,又出来做了一番大事业,后来人们都称谓他“东山再起”。
扩展资料
谢安少以清谈知名,最初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
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他才东山再起,历任征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简文帝逝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
桓温死后,更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