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师宗县属于哪个市
师宗县属于云南省曲靖市。
师宗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曲靖市东南部,国土面积2783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街道)110个村委会(社区)784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43.7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19%,壮、苗、瑶、彝、回为世居少数民族,是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最大的县。
师宗历史文化厚重,设州县已有700多年历史,是岳阳楼长联作者窦垿、咸丰皇帝老师何桂珍等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乡,有“帝师故里”“楹联之乡”的美誉。
师宗县区位优势明显,是通往南亚、联动东盟地区的纽带,直接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承接环渤海、川渝经济带,师宗素有“滇东锁喉”之称。
气候特征:
师宗县有亚热带与温带共存的气候特征。冬春季受大陆季风的影响,晴天偏多,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干燥。夏秋季受海洋季风的影响,阴雨偏多,光照差,气候温凉潮湿。总的情况是终年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暖干旱,秋凉湿润,雨热同期,干湿分明。
年平均气温13.9℃,平均最高气温19.9℃,平均最低气温9.7℃,7月最热,历年平均气温19.5℃,1月最冷,历年平均气温6.5℃。年平均日照1735.7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204.6毫米。无霜期273天。
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位于哪个省哪个市
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
103°42′~ 104°34′、北纬24°20′~ 25°00′之间。东与广西西林隔江相望,南与红河泸西县、文山丘北县毗邻,西与陆良相连,北与罗平县接壤。全县总面积2783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0%左右。县城所在地丹凤镇,海拔1850米。
人口区划
全县总人口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7人。共辖丹凤、雄壁、彩云、葵山4个镇及竹基乡、龙庆彝族自治乡、五龙壮族自治乡、高良瑶族苗族自治乡,共4镇4乡5个社区104个村民委员会767个村民小组。
历史沿革
师宗早在3500多年前就有人在此繁衍,设州县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西汉建元年间,属郡漏江县地。蜀汉建兴三年(225年)属兴古郡。两晋时期属建宁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为东爨乌蛮部落所居,部酋首领名“师宗”,后演化为县名,隶剑南道戎州都督府南宁州陇堤县地。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5年)南诏蒙氏并其地,为拓东节度鄯阐府所领。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师宗部参与大理三十七部会盟于石城(今曲靖市),隶石城郡。元宪宗三年(1253年)设师宗千户所属落蒙万户府。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师宗为千户总把,隶广西路,师宗由千户所升为州。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师宗州属广西府。成化年间(1465~1487年)明宪宗改土官为同知,设流官知州。清康熙九年(1670年)隶广西府。雍正九年(1731年)属广西直隶州。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师宗由州改县。民国元年至十六年(1912~1927年)设师宗县行政公署,隶属蒙自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曾直属省。1950年4月隶属宜良专区。1954年宜良专区与曲靖专区合并,隶属曲靖专区。1958年10月23日,师宗、罗平、泸西合并成立师宗县。1959年1月13日,泸西县划并红河州弥勒县。师宗、罗平合并成立罗平县。1961年7月1日,师宗、罗平分县,恢复师宗县至今。
交通状况
县城距省会昆明180公里、市府曲靖130公里,现已全部实现高速公路通车。南昆铁路经师宗52.7公里,境内设有5个火车站和一个远期年吞吐能力达80万吨的地方铁路货场。国道324线高等级和省道以且至马关四级油路、师宗至弥勒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且还有南盘江水运航线通达广西,素有“滇东锁喉”之称。
自然资源
全县煤炭地质储量6.29亿吨,可采储量1.97亿吨。境内石灰石富集,仅白马山矿点就达10亿吨以上。全县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3.8%。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递降,最高海拔菌子山2409米,最低海拔坝尼河入南盘江口737米,相对高差1672米。境内河流属珠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南盘江、篆长河、金马河、大干河、清水江、小江等6条,另有南盘江、篆长河的支流小河数条,水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30万千瓦,现仅开发3.28万千瓦。气候温和,干湿分明,立体气候明显,县城区年均温度13.8℃。东南部海拔在1100米以下的温热河谷区,年均气温17~19℃。海拔1100~1700米的山区,年均气温15℃。西部古高原地带,年均气温13℃左右。日温差10℃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最小相对湿度5~10%。年平均降水量1235.6毫米,年无霜期244~344天。年均日照 1626.4小时。
2019年12月31日,农业农村部推介师宗县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2019年10月29日,师宗县被农业部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19年,农业农村部推介师宗县为第二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2018年2月22日,师宗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5年3月10日,师宗县获得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师宗县有哪些乡镇
师宗县为曲靖市下辖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农业县。因唐代时部落首领师宗率部聚居于匿弄甸(今师宗县城外西华村)而得名。
师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属云南省革命老区县之一。东与罗平县接壤,东南与西林县隔江相望,南邻邱北县,西南与泸西县毗邻,北倚陆良县。
截至2012年,师宗县辖5镇3乡,有99个村民委员会和10个社区;总人口为421335人,生活有少数民族35个,主要有彝族、壮族、苗族、回族、瑶族等。 2019年4月3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师宗县退出贫困县序列。2019年12月31日,入选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师宗县辖5镇3民族乡,为丹凤镇、雄壁镇、彩云镇、竹基镇、葵山镇、高良壮族苗族瑶族乡、五龙壮族乡、龙庆彝族壮族乡,共99个村民委员会,10个社区,750个村(居)民小组,741个自然村。
云南师宗县名字的来历
师宗县名系由人名衍变。按史书记载,其称谓经历部、千户、州、县,由唐南诏至今历时一千二百五十余年。师宗作为正式地名之前,按《师宗州志》及《广西府志》载:“师宗古蛮地也”,“夏商属梁州区域,周为百濮属果,春秋属楚地,战国仍属”。《云南通志》载: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王朝在云南设置郡县。方国瑜《云南郡县二千年》载:汉武帝“今驰义侯征西南夷平之,定西南夷,以为武都、、越、沈黎、汶山郡”。郡辖十七个县。师宗分别属漏江、漏窝县辖地,由此成为有史记载的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魏晋时期属宁州古郡,唐武德年间,朝廷在南中的统治逐渐巩固,改州、郡、县三级制为二级制,当时的师宗归属于南宁州的陇堤县地,自西汉至唐南诏近一千年的历史时期,师宗均为中央王朝的行政区划属地,但还不是一个完整的地方行政区域,在师宗这个区域内,仅以“匿弄甸”称名,故后人曾对师邑县城有“匿弄村”之称,由此可知,“师宗”这个名字在唐南诏之前未见于史料,是后来才出现的。唐南诏至宋大理初,出现了以滇东地区为主的三十七个“乌蛮”部落,这些部落中的“乌蛮”内部长期地保持自己的氏族,部落组织,他们并不互相合并,而往往是从一个氏族或部落组织中又分裂出另一个氏族、部落组织来,散居到邻近的地方去。在南诏时期,占据古称匿弄甸这个部落的“乌蛮”部酋首领名叫“师宗”,这个部落随之也就被称为“师宗部”了。这也就是“师宗”由人名衍变到地名的开始,“匿弄甸”和“师宗”都是少数民族语音用汉字记录下来的。胡蔚《南诏野史·南诏三十七蛮部》及诸葛元声《滇史》皆载有“师宗部”,《滇史》卷七载:“师宗部。宋时蛮逐獠、等居之,其后有师宗者据匿弄甸,号师宗部。”《元史·地理志》也载:“广西路,下。东乌蛮弥鹿等部所居。唐为羁州,隶黔州都督府,后师宗、弥勒二部侵盛,蒙氏、段氏莫能制。元宪宗七年(公元1257年),二部内附,隶落蒙万户。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籍二部为军,立广西路。十八年,复为民,领州二。”又载:“师宗州,下。在路之东南。昔蛮逐獠、等居之,其后师宗据匿弄甸,故名师宗部,至元十二年,立为干户。十八年,复为民。二十七年,改为州。”《中国历史地名词典》也载:“师宗部,大理内置,治所即今云南师宗县。”所谓“部”者,按《景泰云南图经志》卷二云:“……夷语以县为部,即隶属于大理作为政治单位之称。”可以说,“师宗部”之名称始于唐南诏时是勿庸置疑的,可确考之史料甚多。